Talking Taiwan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談台灣的愛國電影

本文提到「愛國電影」,所謂的「愛國電影」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元素?個人認為,必須能夠獲得全體國民的認同,引起人民的共鳴,激發人民的愛國意識、愛國的熱情!又再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題材能夠成為「台灣的愛國電影」?

一個國家會藉著各種方式來激勵人民、激發人民的愛國心與愛國情操,「愛國電影」很可能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看到許多好萊塢的影片,其實內含著美國自己國家的「愛國電影」的元素,不曉得美國人看的如何,可以確認諸多好萊塢影片,的的確確就是不折不扣的美國的「愛國電影」。

個人在中小學時候,國片當中就有許多的「愛國電影」,像是「梅花」、「八百壯士」等等,這些以抗日為主題的「愛國電影」,其實在今日的台灣社會就會顯得相當的突兀與不適合,因為這些「愛國電影」幾乎都是以大中國的中原思想為出發點,根本不能當做現今台灣社會、以及現在的中華民國的「愛國電影」。

時至今日,台灣社會已經是90%以上認同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以台灣一個國家而言,卻是找不到我們自己國家「愛國電影」的題材,想起來還真是無奈、可悲,這也是對台灣以正常國家發展相當危險的一個警訊。

什麼題材可以是目前台灣社會可以普遍接受的「愛國電影」?這是值得我們全體人民一起思考的問題,有朋友提到愛鄉土的電影,例如「海角七號」,這類影片其實還不算是「愛國電影」,或者拍些國軍救災為背景的影片,其實這也不完全是「愛國電影」,必須為著國家的共同理念、共同價值、共同的假想敵,而能夠展現同仇敵愾的全民愛國精神的題材才算是「愛國電影」。

「823炮戰」、「古寧頭」或許是目前可能的題材,但是在與中國的曖昧不明的關係下,以及全國人民的共同認知差異,恐怕不會是新聞局的國片補助對象。又如去年的「一八九五」以苗栗客家人在甲午戰爭後的抗日主題,是否能成為「台灣的愛國電影」更還沒能有形成共識。

要確認「台灣的愛國電影」,首先還是要去確認「台灣國家」的身份認同,其次就是台灣社會的「國家價值」,以及台灣社會國家的「假想敵」,更重要的是以上的身分認同、國家價值、以及假想敵的全民共同認知!

再次思考,台灣需要「愛國電影」嗎?什麼是「台灣的愛國電影」?除了台灣每一位人民的思考與想法,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每一位國民是否能夠對這兩個問題,有著同樣的答案與共同的認知,是否能有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共識?

08/16/2009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

free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