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ing Taiwan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談台灣的考試教育

最近「課綱事件」熱揚沸騰,甚至有位學生以自殺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在此先不置喙此事件,雖然個人並不贊成教育部一錯再錯的各種脫序行為。

還記得教育部對修改課綱,在所謂的新舊課綱爭議之時,掌握全國教育的最高指導單位,竟然表示有關新舊課綱有爭議之處,不納入考試範圍。教育部真以為這些爭議源自考試範圍嗎?

在此要討論的是:台灣的「考試教育」。在這種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制度,不知道阻礙了台灣多少程度的進步與發展。

人們都知道教育是百年大計。在過去年代,上大學接受好的教育是窮人翻身的機會之一,另一方面教育其實真是一種潛移默化知識傳遞智慧累積以及促進社會進步人類歷史改變有形無形力量,為政者、為人父母、為人師表都要為我們下一代的教育負責。

回想自己受教育的過程,真的好像一切都是為了考試?就是一種「考試教育」。國中小為了考高中,讀高中為了考大學,大學畢業考研究所、考公職。台灣的教育真的只剩下「考試教育」嗎?每年67月就是學生的畢業季節,今年4位碩二的畢業生離校前來和我say good bye!講起這4位學生,從大學部專題生開始進入實驗室,在個人指導下整整4年。問他們進入實驗室、讀大學時以及讀研究所有何不同?一位學生說從小到大所有的讀書都是為了考試而讀,在大學時期也為了all pass!真的是all 」。

台灣的各級教育幾乎都是在以考試而引導教學及學生的學習,殊不知教育是在知識的傳承與智慧心靈的累積。當我們的教學與學習都以「考試」為終極目標,難怪有所謂「填鴨式教育」的偏頗怪象。

個人認為當今教育中最缺乏的是批判省思的精神。古人有云:「不疑處有疑」,其實就是教導學生學與思。孔子說的吧?「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殆」,學思就是教學與學習的一體兩面,台灣的「考試教育」型態是誰造成的?

本文一開始所提到,教育部說新舊課綱爭議之處,不納入考試範圍。殊不知這樣的陳述,又讓教育工作者陷入更深沉的「考試教育」的深淵。

如何改變台灣的「考試教育」呢?嚴格說來還是要教育工作者的「質變」與「量變」著手!

「質變」是要改變各級教師的心態。故然台灣的升學,是類似科舉考試制度在選才,必須取得好成績,才能進入優質的高中高職及大學校院;然而就算非以考試為終極目標,而以知識於生活應用、衍生智慧為終極目標,使得學子們能於人生道路平順的發展,何嘗不能教育出具批判思考、能夠學思、有知識、有智慧的社會所需人才?

再由自身經歷來說,自從學校不再上國文課、歷史課,自己開始喜歡上詩、詞、文選,從極端厭惡上作文課、繳什麼週記等作業,自己開始有大量的寫作,國文課如同英文一樣,是要能夠於生活應用、衍生智慧為終極目標。另外,從不再上歷史課,自己開始有興趣閱讀歷史書籍,從正史、野史或雜記小說,逐漸體會讀歷史在深化自己各種視野、觀察與心靈內涵。

再如音樂課、體育課,這些在考試教育下,長期被忽略的弱勢課程,更足以影響台灣教育體制下,也是須要檢討省思改善的議題。簡單來說,音樂課不是在教出音樂家、演奏家,更重要是在欣賞音樂;而體育課更不是在培養體育健將,而是欣賞體育活動,以及終身的運動嗜好培養。

以自己擔任大學教師,就常以韓愈所說「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自己當老師的參考座右銘。由座右銘來說,一般學校就有校訓。而我也為了我們實驗室訂定了「室訓」:敬業、專業、樂業。今日再作個對照,竟也不謀而合。「傳道」在教導學生,使有敬業的工作態度;「授業」在指導學生,使有專業的知識能力;「解惑」在引導學生,使有樂業的精神及動機。

台灣的「考試教育」要徹底翻轉,恐非一朝一夕可及,也非單純的「質變」,還要有政策性、以及落實的行動方案,才能促成教育工作者的「量變」。

在此之際,自己仍以「機器裡的一顆小螺絲釘」的角色,勉勵自己對於在教學、教育的堅持,也期許更多的每一個小螺絲釘之各級教育工作者,讓我們一起翻轉台灣的「考試教育」就是「教育」而已!

8/30/2015

相關連結:談台灣的教育談台灣國民教育的歷史課綱談台灣的體育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

free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