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ing Taiwan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談台灣的愛國電影

本文提到「愛國電影」,所謂的「愛國電影」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元素?個人認為,必須能夠獲得全體國民的認同,引起人民的共鳴,激發人民的愛國意識、愛國的熱情!又再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題材能夠成為「台灣的愛國電影」?

一個國家會藉著各種方式來激勵人民、激發人民的愛國心與愛國情操,「愛國電影」很可能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看到許多好萊塢的影片,其實內含著美國自己國家的「愛國電影」的元素,不曉得美國人看的如何,可以確認諸多好萊塢影片,的的確確就是不折不扣的美國的「愛國電影」。

個人在中小學時候,國片當中就有許多的「愛國電影」,像是「梅花」、「八百壯士」等等,這些以抗日為主題的「愛國電影」,其實在今日的台灣社會就會顯得相當的突兀與不適合,因為這些「愛國電影」幾乎都是以大中國的中原思想為出發點,根本不能當做現今台灣社會、以及現在的中華民國的「愛國電影」。

時至今日,台灣社會已經是90%以上認同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以台灣一個國家而言,卻是找不到我們自己國家「愛國電影」的題材,想起來還真是無奈、可悲,這也是對台灣以正常國家發展相當危險的一個警訊。

什麼題材可以是目前台灣社會可以普遍接受的「愛國電影」?這是值得我們全體人民一起思考的問題,有朋友提到愛鄉土的電影,例如「海角七號」,這類影片其實還不算是「愛國電影」,或者拍些國軍救災為背景的影片,其實這也不完全是「愛國電影」,必須為著國家的共同理念、共同價值、共同的假想敵,而能夠展現同仇敵愾的全民愛國精神的題材才算是「愛國電影」。

「823炮戰」、「古寧頭」或許是目前可能的題材,但是在與中國的曖昧不明的關係下,以及全國人民的共同認知差異,恐怕不會是新聞局的國片補助對象。又如去年的「一八九五」以苗栗客家人在甲午戰爭後的抗日主題,是否能成為「台灣的愛國電影」更還沒能有形成共識。

要確認「台灣的愛國電影」,首先還是要去確認「台灣國家」的身份認同,其次就是台灣社會的「國家價值」,以及台灣社會國家的「假想敵」,更重要的是以上的身分認同、國家價值、以及假想敵的全民共同認知!

再次思考,台灣需要「愛國電影」嗎?什麼是「台灣的愛國電影」?除了台灣每一位人民的思考與想法,更重要的是台灣的每一位國民是否能夠對這兩個問題,有著同樣的答案與共同的認知,是否能有絕大多數台灣人民的共識?

08/16/2009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談台灣文化

一個國家除了政治上的人民、土地、政府及主權之外,本文要談的是國家的文化,如何建構我們國家的文化觀,更重要的是建構「台灣文化」的觀點。

首先,當然要有主體國家的認知,以及思考我們的國家立場與國家文化的中心思想為何?台灣可以說是一個移民國家,如同美國、澳洲等國家,尤其美國更自詡是一個「文化大熔爐」。

從台灣本土的歷史來看,最早的在地文化,應該就是原住民文化,爾後漢人陸續移民來台灣,帶來了中國文化,隨後歷經荷蘭人統治的荷蘭文化注入,中國明朝鄭成功入主台灣、清朝在台灣建立省治,加強了中國文化於台灣在地文化的主體發展,到日本殖民時期,也掺入不少的日本文化,及至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帶入了更多元的中國文化,到現在也有諸多外籍新娘、外勞、以及認同台灣的外籍人士等,都為台灣帶來更多元的各國文化。

文化的面向是多元的,舉凡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圖騰、民謠、音樂、建築、文物、宗教、信仰、飲食、服飾等等,無所不包,值得讓台灣國民思考的是我們台灣文化的主體架構,尤其台灣國家文化是自我內化的凝聚,以及不同文化的包容與融合。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資產,沒有一個國家無不致力於保存、發揚、推崇自己國家的文化,我們國家的文化觀,應該是以台灣這塊土地為中心的思考,任何匯入台灣這塊土地的文化,都是台灣文化,有在地的原住民文化、來自荷蘭、日本的文化,也有來自中國閩南、河洛、客家文化、以及泛稱為外省來自中國各地的地方文化,當然也有新進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文化。

在台灣,我們應該建立的是「移民文化」的文化觀,凡是在地的、不同時期注入的、在台灣生根的都是「台灣文化」,同時也要尊重各種文化的發展與保存,更需要建立的是「文化平等」的理念。

我們常說「傳統文化」,什麼是「傳統」?以一項活動來說,辦了一次、兩次、三次到固定的舉辦這項活動綿綿不斷,這就形成了「傳統」,只要是在台灣在地生根的都是「傳統文化」。

另外,值得國人思考的是,當日韓兩國都在談去中國化,我們也在談去中國化,在此要探討的是,台灣不必、不能去中國化,台灣要做的是,將中國文化在地化,成為道地的台灣文化,台灣要做的是文化的融合,只要是落地生根的台灣文化,都是我們國家的文化資產。

過去政府一直在倡導「恢復中華文化」、「發揚中華文化」此等口號,其實,完全背離前述「移民文化」、「文化平等」以及在地生根「台灣文化」的文化觀,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文化觀」,「發揚台灣文化」,更需要的是發揚優良的、傳統的、代表台灣的、在地的「台灣文化」。

08/11/2009

談台灣人民的自覺

這個主題中,自覺是自己的覺悟、自我的覺醒,在目前看似安和樂利的台灣社會,其實充斥著惶恐不安的氣氛,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台灣政治體制的亂象、教育上思想價值的混淆,此等種種深刻地影響台灣正常國家的發展,著實是台灣內部的隱憂。

台灣人民對自己國家的國家立場與中心思想是什麼?台灣人民對我們國家的願景是什麼?這裡談到了國家,到底台灣人民所自我覺知的國家主體是什麼?

對於國家的認同與認知,不諱言個人受教育的成長過程,所教育我們的是「中華民國」、包括我們所唱的國歌、所尊敬的國旗以及我們的國花「梅花」,我們讀的本國史地,是涵蓋中國的歷史與地理,然而國人卻都沒有懷疑過我們所受的教育之合理性與邏輯性。

到了國外求學,藉由國外友人的衝擊,讓自己思考了自我身份的認同問題,其實,我們是「台灣人」、「台灣國的人」,只是用了「中華民國」這個虛無飄渺的國家的這個名字,為什麼是虛無飄渺,國際上的ROC是不被認同的,「中華民國」是在我們現在的台澎金馬區域下,喊爽的。

為什麼是虛無飄渺?在號稱體育歸體育的活動中,我們的名字叫Chinese Taipei,在所謂「奧會模式」下,我們的會歌是我們的「國旗歌」,我們的國家隊,叫做「中華台北」,身為現在體制下的「中華民國」國民,我們的國格、國民的自尊、我們的國家認同,大家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教育的混淆,造成國家立場與中心思想的模糊,更使得台灣人民對於自我身份認同的混淆,該是台灣人民自我覺知的時刻,想一想自我身份的認同,大聲的說:「我是台灣人」,概念上,是國家主體上的「台灣國的人」,絕不是台灣省人,更不是:「我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人」。

國民教育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石,先從「台灣國」的國家意識開始,教導國民台灣國的歷史與地理,基於台灣主體的「台灣歷史觀」、「台灣文化」、「台灣地理」的國民教育,台灣已經沒有「省」,除了虛級化,更應該廢除「省」,台灣地理就是包括台灣本島、澎湖群島、金門及馬祖,只有建立國民教育在「台灣國」、「台灣歷史」、「台灣地理」、「台灣文化」的基礎上,才能讓台灣在正常國家的發展。

08/05/2009

談「台灣」與「中華台北」

2009年7月的高雄世運會是讓台灣人引以為傲的時刻,儘管不若奧運之規模,世運會確實也是全球注目的國際級運動競技的焦點。

在國人一致的熱烈歡迎,並以主辦國身份參與,相信每一位國人都感受到擠身國際舞台、國際社會,以及受到全球新聞關注的喜悅,當然國內各大平面、立體媒體也是大量報導,也能激起全民的共識與團結,透過運動賽會總可以凝聚一種全民的向心力。

談到全民的向心力,幾乎每一個國家無不藉著各種各國拿手的運動,除了在運動本身以及運動家的精神之外,做為激勵民氣、促進全民共同團結之氛圍,在此之餘,本文要思索探討的是「台灣」與「中華台北」。

國人都知道在中國打壓之下,我國在參與運動賽事皆要以所謂「奧會模式」,也就是以Chinese Taipei為名,又必須以梅花五環旗作為代表的旗幟,又以國旗歌作為代表我們國家的歌曲,殊不知世界各國均以自己的國名、國旗、國歌,作為各國在奧運及各種賽事的國家代表象徵,惟有中華民國-----台灣,也就是我們的國家,在參與時,僅能以Chinese Taipei、梅花五環旗、國旗歌代表之,在現實的國際情勢下,這或許是不得以、不得不接受的一種模式,但是做為地球村的一個國家,台灣人民應有一致的共識,在未來要力爭與其他各國一樣的國格地位,就是以我們自己的國號、國旗及國歌,做為我國參與運動賽會的象徵。

要達到上述的目標,不可諱言有其困難度,難而可以探討的是,目前我們可以做得是什麼?首先,Chinese Taipei是我們被強迫、妥協下的英文名稱,或許在正式場合,我們需要委屈求全,以此名號自稱,雖然我們是百般的不願意,但是在我們自家的媒體報導,在我們自家的電視轉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談論賽事,我們大可以自稱「台灣」、「台灣隊」、「台灣國家隊」、「台灣國家代表隊」。

Self-identity的自我身份認証是何等重要的事,「台灣隊」是可以激發全民對台灣Self-identity的凝聚的稱呼,「台灣國家隊」更是對我們自許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一種宣示,也是全民凝聚共識的稱呼。

然而不解的是,我們的媒體、記者、民眾都鮮少以「台灣隊」自稱,老是以「中華隊」、甚至以「中華台北」自稱之,在正式場合我們被如此要求,要使用Chinese Taipei,那是不得己、不得不,在我們的主場、當我們的啦啦隊、在我們的報章媒體、在我們的電視轉播,個人實在看不出為什麼我們不能一致的使用「台灣國家代表隊」、「台灣國家隊」、「台灣隊」來稱呼我們自己的「台灣健兒」。

在此呼籲國人、熱情的球迷,在未來的賽會,大家都能大聲的喊:「台灣隊,加油!」也希望報章雜誌的報導能寫出「台灣健兒,勇奪金牌」,在電視轉播更要以「台灣隊表現優異、台灣隊…、台灣隊…」。

祝福「台灣國家代表隊」,所有代表「台灣」的運動員在本次世運會有優異的成績,「台灣隊,加油!」、「台灣隊,加油!」、「台灣隊,加油!」。

07/23/2009

談台灣的體育

會談到這個議題,最主要是近日台灣棒球隊竟然輸給中國隊,最不可思議的是竟然媒體還在中華隊長、中華隊短,每每看到聽到這些新聞就愈發生氣,為什麼明明是台灣的國家代表隊,卻老是用這個不能代表我們國家的名字,想起來就令人生氣。

體育其實是個全民運動,人民有健康的體魄,除了個人的強身外,很重要是這個國家人民的健康象徵。如果體育好那麼人民也就健康無虞,相對的國家用於人民的健保費用將可大幅降低。

再想想我們的體育教學,從國小開始就應該訓練孩童對體育的熱情,唯有熱情才能帶起參與運動的原動力,然而,我記憶中的體育課,國小除了躲避球,還是躲避球,國中倒還不錯,很有系統的每學期有不同的田徑考試項目,記錄著每個人的跑步紀錄,可惜的是,現在都沒有這些個人資料了。到了專科時期,其實算是最黃金了,各種球類運動,更是有系統的規畫教學,體育老師也算認真的會在上課前帶體操,這樣的體育課應該是不錯了。

其實,本文要談的不只是體育教學,怎樣的課程內容?怎樣的教學方法?怎樣的培養體育人才、精神?說真的,我們不是體育教育學者,其實是無從批評的角色。然而,全民的體育教育理念,卻是與一個國家的健康,不僅是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健康,有著息息相關的關連性。

除了培養熱情,更重要的是培養每一個人的熱情,從學生到老師,從上班族到家庭主婦,從小孩、年輕人、中年人到老年人,都要培養對運動的熱情。如何做起,還是要從學校的各級教育,更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有熱情的老師,更能培養出有熱情的學生,有愛運動熱情的家長,更能培養自家小孩熱愛運動的習慣。

全民運動不是只是口號,更需要每一個人的身體力行。
老師們您有熱情的上體育課嗎?
同學們您有熱情的想運動嗎?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們您還有運動的熱情嗎?
婆婆媽媽們您多久沒有熱情的運動了?
小孩子們的運動熱情,家長們有注意到了嗎?
家長們您熱情運動嗎?
動吧!運動吧!一起運動吧!大家一起來運動吧!
台灣加油!

11/06/2008

free coun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