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台灣的國文課綱文白比例
最近的文白(文言文&白話文)議題,要佔各多少%?在社會上引發軒然大波,
彙整一下正反各方意見,略作整理如下:
l 白話文貼近生活,文言文與現代生活比較無關
l 學生學習文言文障礙大
l 文言文非台灣文學應廢除,台灣語文的支持者們興奮
某家新聞的標題【文白比例仍維持 學界憂喜各半】,摘錄內容,如下:
l 詩人向陽(林淇瀁)得知結果後,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非常不滿意」。他說,「100年前『胡適們』推動中國白話文運動,備受阻撓、醜化與扭曲,但終究改變了20世紀中國語文的書寫習慣。但100年後的台灣,竟還在文言文教育的框架中打轉,感到遺憾。」
l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受訪時深深地嘆一口氣說,決策的比例還不包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加入後整體比重恐上探65%,「對沒興趣的學生而言,壓力仍沒有減輕。」
l 「教育是為了準備未來生活」,王立昇補充,就像高中分成文組、理組,對語文較不感興趣的理組學生,在國文科中加入幫助推理、思辨能力的白話文,對他們才比較有幫助。
只是,談到關鍵點,又落入了考試的框架。台灣各級學校的教育,似乎都逃不了"考試導向"的教育、教學、學習模式,其實,這才是真正的問題!
所以,個人在學校的教學,總是會強調,而且特別提醒同學:考試或是作業都只是驗收學習成果的方式。而成績重要的意義是:讓自己了解學習到甚麼程度。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將課程中學到的知識內涵,進而應用到工程實務,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點滴。
以【國文課綱文白比例】問題,我要提出的論點(What are my points?)是:
l 文言文不是過錯,是如何教?教學的中心理念?在我的學生時代,我是不能appreciate 文言文的,讀的論語、孟子等,是引不起自己的共鳴的。不過,現在的我,卻是很有體會,所以,在現在的我,是支持文言文的教學,但是%要佔多少,我沒有個數,因為,我和一般大眾一樣,不是文學專家,也不是語文教育的老師,只能表達個人對文言文重要性的看法。
l 中國文字的美,是需要欣賞的。學生時代的教育,是沒有教導我們欣賞文學、文言文,或許有,只是學生時代的我,沒能體會其中道理。現在的我,其實,是很appreciate 當年背了不少的文言文。
l 語言與國家並不是等號!雖然,我是支持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我們用的確實是中文,確實是中國文化的薰陶,中文是我們的母語文字,這是事實。這個情形,就像是美國、澳洲、加拿大等,都是英語系國家,然而,和英國又有甚麼關係呢?
l 學習文言文,學習古中國文化,是欣賞藝術之美,無關於政治傾向,這是我們的母語的根,當然,能夠去溯本根源,瞭解康熙字典、讀李白的詩,就像是美國人也要讀莎士比亞文集,一樣的道理吧!
l 四維八德、忠孝節義,是傳統文化精神,無關於中國文化、或台灣文化。事實上,從【文化觀】來說,台灣文化就是包含了許多文化,中國文化是其中之一,因為,承襲了許多中國文化,又因為維持了正體字,更是真正承襲正統的中國文化,而收納於台灣文化之中。【談台灣文化】、【談台灣的文化根基】。
l 四書五經的含藏精神,是我們社會,現代的社會仍然需要的。四書五經的精神內涵,是含藏的,雖然,個人無法精準、詳細的解釋,但是,在個人所理解認識的範圍,四書五經的含藏精神,是我們社會,現代的社會仍然需要的。儘管,有人說四書五經是過去帝王統治者的詮釋,科舉制度的歷史包袱,其實,是我們沒有領略到四書五經的含藏!
是的,白話文很重要,尤其是在以英語為國際語言主流的現今社會,白話文確實比較貼近實務英語。
另一方面,文言文之美,以及所謂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卻又是陶冶心性,其實,也是我們的文化精神根基。
文白之間,如何取捨?有待在台灣這塊土地生活的你我,一起思考吧!
天佑台灣!
9/26/2017
2021.06.18修訂
相關連結:談台灣主體性;談台灣認同;談台灣文化;談台灣為「移民國家」;談台灣國民教育的歷史課綱;談台灣歷史怎麼寫?;談台灣歷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