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ing Taiwan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談台灣與中國的關係

這個主題如果以問句來詢問台灣的人民,「台灣與中國是什麼樣的關係?」,恐怕又是個諸多分歧的答案,問句中的「關係」,其實有很多面向,最重要的莫過於「政治」關係。

昨天與一位朋友聊了許多有關台灣與中國之間的事,首先談到了「去中國化」的話題,大家都知道韓日兩國近年來大力推動「去中國化」,以韓國為例,將漢城改名為首爾,又過去在國際會議場合與韓國人士交換名片,都會看到漢字,所以很快能知道對對方姓名留下深刻印象,近幾年到現在看到的名片都是圈圈化的韓文,只有去看英文拼音了,這種現象在日本也是一樣。

韓日的「去中國化」動機與背景不言而喻,自有其歷史因素,不論這兩國的選擇與做法如何,至少代表兩國人民、政府有共同的作法與思維,對於我們這樣的外國人,就是去了解與認知了。而以「民族主義」為中心的中國,還有些異音,只是中國對韓日有什麼理由基礎去干涉他國文化認同與發展的方式。

若要說「去中國化」,中國自己早就在簡體字推動中自廢武功的「去中國化」了!

台灣就「去中國化」而言,個人認為不必要,也汲汲不可,台灣需要建立的是「移民國家」、「移民文化」的國家立場與思維,台灣文化的根源,除了在地的原住民文化,絕大部分確實是來自中國,我們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等,不論是河洛、客家、或是泛稱的外省文化,當然都是來自中國,然而我們要確立的是「移民國家」的立國思想

再回到本文主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需要台灣全民的共同認知與推動的思維是,Taiwan is Taiwan,China is just another country,是的,台灣是我們的國家,中國只是另外一個國家。

台灣與中國有諸多同文同種的人民,不代表就要以「民族主義」觀點,形成一個中國。當我們全體人民都認知,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那麼我們就應該落實推動主權獨立國家的立國思想。

首先,在我們國家的本國歷史、本國地理的國民教育,就必須跳脫「中國」個框框,杜正勝前教育部長提出的「同心圓」理論,以台灣為中心的思考,個人認為是不足的,更重要的是,China is another country,教育部應該要做的是,明訂本國歷史為台灣史,本國地理為政治範圍內的台澎金馬地理範疇。

儘管目前的高中及國中小的教科書,已經將台灣史地列為首冊,篇幅也增加,但是癥結所在是,仍然未以台灣史地為本國史地為出發點。同時,也未確立China is another country的思維邏輯,這是造成台灣社會,以及這個全民自認為主權獨立國家的盲點,要改變、要跳脫這個盲點,需要有全民的台灣主體意識,必先從本國史地的觀點開始。

中國歷史重要嗎?重要,這個中國、中華文化主導了台灣,中國地理重要嗎?重要,這個鄰國巨人,對全球虎視眈眈,也充滿了商機,中國社會脈動重要嗎?重要,中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對於台灣的文攻武赫從未停止過,個人認為,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社會脈動等等,身為台灣人民不能不知,甚至要比其他外國的歷史、地理與社會脈動更加了解,但是重點在,China is another country,對台灣人民的國民教育而言,中國史地,如同歐洲史地、美日史地等任何一個外國國家一樣的地位,只是中國、中華文化是台灣國民,更需要深刻了解與認識,但是,China is just another country,是重要的論述思維。

台灣與中國自然是國與國的關係,在這樣的架構下所進行的商業活動、各種交流,是樂觀其成的,固然要達到國與國的關係,有障礙、有難度,唯有全體國民的共同認知,並能夠具體行動去擁護這個認知,才會有力量,才能讓台灣在國際發聲,只有在全體國民能有,Taiwan is Taiwan,China is just another country,的這種共同認知,才是主權獨立國家的台灣之福。

天佑台灣!

12/08/2009

談台灣與中國的交流

台灣與中國的交流最大的盲點,在於政府、社會及民心未能以國際交流、國際關係來看待,台灣與中國的任何交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學術等等,不只應該界定如李登輝前總統之「特殊國與國關係」,以及陳水扁前總統的「一邊一國」,更應該明確的界定是「國際交流」。

一個例子值得台灣殷鑑的事實,中國某大學在與世界各國交流,主辦單位是「外國事務處」,而在與台灣交流時,同樣的單位,就變成了「港澳台辦公室」,這就是中國「統戰」策略的無孔不入,鋪天蓋地推動的明証。

反觀台灣的大學,也有設置國際事務處者,竟有處長聲明兩岸交流非國際事務,幸好還沒有說是國內事務,只是在思想上,已經是被「統戰」了!

再看看台灣政府的各種作為,與中國的事務,並未全盤納入於外交體系,又另置陸委會,兩岸事務委員會等,這種做法已經深深誤導了台灣人民於「一中架構」下的框框,更是影響台灣人民於「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基本立場的混淆,因此,政府及如國立大學等機構,尤需建立台灣與中國交流為「國際交流」的體認。

又有關ECFA,在與中國簽訂之經濟交流協議,個人認為與中國的交流,應是如同與歐美等各國一樣,是時勢、是趨勢、是一股無法避免的洪流,然而重要的是,要以「國與國」的關係,要以「國際」事務的觀點,不論是協議名稱、內容,皆要以「國際」規格為出發點。

與中國的交流,在同語言以及幾乎相通的文字條件下,固然在台灣與中國兩個國度的人民,更容易溝通,其實,就像許多國家,同樣都以英語為其「國語」,也有同樣以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為「國語」的國家比比皆是,然而國與國的交流,並不會因為有相同語言、文字而混淆了「國際關係」,同樣的台灣與中國的交流,重要的是秉持「國際交流」的基本立場。

從「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到「一邊一國」這種關係的思維,對秉持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而言,是進步的,然而從馬總統上台以來,令人憂心的是,國度分際儼然受制於「一中架構」,這是台灣人民需要覺醒及省思的問題,「一國兩制」、「一中各表」是符合「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利益與發展嗎?

在此呼籲國人,自詡「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的全體國民,省悟吧!只有以「國際」觀點來論述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才是符合台灣國家利益與全民的真正期望,如何務實的推動呢?

  1. 政府單位的變革,將目前陸委會或兩岸事務委員會等,全盤納入外交部體系。
  2. 說法的變革,由「兩岸」改為「兩國」,由「大陸」、「中國大陸」改為「中國」,由全民的心理建設,建構台灣與中國為明確的「國際關係」。
  3. 全民幾乎都認知「中國」是一個國家,更需要體認「台灣」也是個有別於「中國」的一個國家。

唯有全民的共同認知,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更要明確的以行動表達這樣的理念,要明確建立在與中國之交涉,如同與歐美各國一樣,都是「國際關係」的基本思維,那麼樂見台灣與中國的「國際關係」正常化。

或許又有國人認為「國際關係」不可能,那又是在自抑、自貶,沒能堅持自己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思維,事在人為,當我們自己不能以「國際關係」看待台灣與中國的交流,如何期待其他國家要認知,台灣與中國的國際關係?

台灣人民覺悟、省思吧!台灣絕對是個主權獨立國家,台灣也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能夠平等看待包括中國的每一個國家,同樣也希望國際社會能平等看待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

事在人為,天佑台灣!

12/01/2009

談台灣2009縣市長選舉

又到了選舉時節,好像是節慶一般,街道上可以說是熱鬧非凡,路邊插滿了各種競選公職人員的旗幟,宣傳車不時的穿梭在街頭巷尾,也可見到候選人沿街拜票,爭取選民的認同,這就是「民主的台灣」。

在這樣的民主氛圍下的選舉現象,堪稱是台灣文化的另一種展現與特有的景象。這是值得台灣人民驕傲的事,也是值得台灣人民思考的事,這樣的選舉,造就了怎樣的台灣文化,成就了台灣怎樣的政治文化,是否更凝聚了台灣人民對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的共識,以及創造台灣及外國人士眼中,所謂的「台灣民主奇蹟」。

筆者常被問到是屬於哪一政黨,或是支持藍或綠?自己也深刻的思索這樣的問題,其實,自己是無政黨取向,但是堅持的是「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意識」,更明確的說是「台灣獨立國家」的基本立場,所以會說自己是偏綠的,甚至是深綠的,但是不代表自己是支持某政黨的,只要是哪個政黨能夠契合自己篤信的理念,這個政黨就是自己支持的對象。

另外,只談自己篤信的理念,還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全體台灣人民所共同堅持的理念是什麼?個人總覺得台灣的信心危機,在於分歧的思維,盡管民主自由的理念是共同的,但是如何達成台灣成為一個真正民主自由國度的進程思維,卻是那麼的紛歧。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這應該也是全民的共識,然而如何具體落實?如何達成這樣主權獨立國家的認知與做法,也只能說全體台灣人民有著極大歧異的思維。

儘管即將舉行地方縣市長以及民意代表的選舉,可是筆者認為「台灣意識」是每一位候選人所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切莫小看任何一絲一毫未能具足此基本條件候選人的影響,以ECFA以及美國帶骨牛肉進口等事件,多數全民所選出的總統及其行政團隊,卻不能依循民主程序作為,那麼地方選舉中,更是要檢視每一位候選人的「台灣主體意識」。

「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意識」既然是我們共同的理想,卻又不能有共識的作為,到底原因在哪裡?台灣人民缺了什麼?台灣人民又擁有著什麼?此次地方選舉我們又肩負著怎樣的任務與角色?個人認為選票已經是民主法治社會下的最後一張王牌,如果台灣人民能以制衡的角度思考,那麼就知道該怎麼投下自己的最後一張王牌。

在此呼籲,對於認同「台灣優先」、「台灣主體意識」理念的候選人給予支持,對於堅守民主法治理念的候選人給予支持。

天佑台灣!

12/01/2009

後記:本文於12/09/2009打字完成,從未於選舉前發出,從選舉結果的得票率來看,全民的選擇仍是分歧的,這就是民主機制,只有透過不斷的努力,以民主法治的理念去推銷與遊說自己的想法與理念,這就是談台灣系列的初衷與堅持。

談台灣的經濟發展

今日參與一項研習會擔任講師授課,與其他講員聊到CE標誌及勞工聽力保護計畫的相關措施,在國內並未普遍受到企業主的重視,因此許多在公司負責安全衛生的人員,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功能,部分的與會學員也道出工作上的無奈,事實上,這種現象確實是目前台灣許多公司企業之現況。

個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的經濟發展,在過去,盡管台灣有亮麗的經濟成長率,貿易順差,也累積可觀的外匯財富,然而在諸多企業成功發展經濟的背後,台灣其實是犧牲了「環境」、忽略了「勞工安全衛生」、以及有著許許多多「超時辛勤工作勞工」的無名英雄。

過往,由於相關法令並未周全,不少公司在沒有「環境保護」的理念下經營企業,因而對環境污染,如水、空氣、土壤等造成台灣環境的惡化,甚至是永久性的傷害。近年來,國民環保意識加強,對於環境議題也受到社會輿論之重視,企業主不得不投入如污水處理等環保設備,當然這也會加重企業的營運成本。

對於一個永續的企業、追求綠色環保的企業、以及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事實上,都需要將環保議題所衍生之費用,納入企業之營運成本,這才是個立足台灣、放眼世界、有擔當、有責任、有理念的企業。

另外,在勞工安全衛生之面向,其實長期以來,這個主題是被忽視的,鮮少有企業能投入資金、設備、甚至人力於勞工安全衛生的保障、維護與改善。在安全上,多數有立即危險的議題較受重視外,無立即危險之安全議題就常被忽略,尤其如聽力損失之慢性職業病等,更難獲得企業主的重視。

政府已經訂有勞工安全衛生相關法令規章,然而比起環境議題而言,各方人士包括勞工本身、企業主、乃至於社會大眾都還不夠重視,全體國民相對於勞工安全衛生的意識就顯得相當薄弱。又勞工為單一個體,在工作飯碗與安全衛生之權衡下,勞工們常常只能無奈的自行棄守立場。另外,由於安全衛生議題不易引起全民的注意,以及在法令面與執行面上的效果不彰,在此氛圍下,企業主鮮少能將安全衛生之支出納入營運成本,這也是台灣產品具有價格競爭優勢的原因之一。

台灣經濟的成功發展,最值得驕傲的還是努力勤奮工作的台灣人民,吃苦耐勞、超時加班、一人當兩人用、正面積極的工作態度,固然這是企業之福,也是社會國家能夠永固的基石,然而普遍上台灣人民來自工作上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對於人民健康福祉、甚至國家永續發展,其實是有潛在之負面影響。在勞基法正式立法後,對於勞工當然有其正面之保障,不可諱言,對於企業而言,勞基法也是會增加企業之營運成本。

台灣已經是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自由民主的成就也是國人的驕傲,在社會經濟發展面上,由本文所探討的「環境保護」、「安全衛生」與「超時勞工」,將是全民、企業主與社會國家所需要共同關心的議題。

個人對企業主之期許,秉持根留台灣、綠色永續的經營理念,如此才能將「環保成本」、「安全衛生成本」、以及「勞工真實薪資成本」,落實的反應到企業的營運成本。過去以「犧牲環境保育」、「忽略安全衛生」、「未顧及超時工作勞工」,來獲得企業營運利潤的模式,該是企業主要痛定思痛、積極改變的時刻。除了政府法令之週延制定與執行,更需要企業主的認同與推動,也需要全民之認知與共鳴,才能共創台灣未來永續的經濟發展。

天佑台灣!媽祖保佑台灣!菩薩保佑台灣!阿彌佗佛保佑台灣!上帝保佑台灣!簡單的說,就是「保佑台灣」!

10/09/2009

free counters